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常见的严峻并发症之一,现在临床常挑选抗凝医治。抗凝医治尽管能够有用防治血栓构成,但因为肝硬化存在出血危险,若运用不妥,会极大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临床医师在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行抗凝医治前,需求全面了解相关常识。
现在临床数据标明,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患病率为5%~20%,年患病率为3%~17%。因为其发病藏匿,所以偶然在肝病患者体格查看或随访中发现。
据Meta数据剖析显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行抗凝医治后,门静脉部分再通的概率为66%~71%,彻底再通的概率为41.5%~53%,而血栓持续构成的概率仅为5.7%~9%。
总归,抗凝医治对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医治颇有优势,不只能够明显进步门静脉的部分/彻底再通率,还可推迟血栓构成的发展状况。
抗凝医治并非适用于悉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在医治前,临床医师需求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包含习惯证、禁忌证,以及做好防备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备,才可着手医治。
首要习惯证包含急性症状性门静脉血栓、等候肝移植、兼并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肝硬化患者。
首要禁忌证包含近期有出血史、严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峻血小板削减症的患者。但是,界定严峻血小板削减症的阈值仍存争议,国外学者以为血小板 50×109 /L的患者出血危险增高 ,但国内有学者发现血小板 50×109 /L的患者抗凝医治并未添加出血危险。
发展期肝硬化且Child-Pugh评分为C级的患者,需慎重考虑是否行抗凝医治。
注:Child-Pugh分级规范是临床上常用来对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藏功用进行量化评价的分级规范,详细分级规范见表1。
给予患者内镜和血液学查看后,临床医师需求充沛评价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危险,并且做好上消化道出血的防备作业,再施行抗凝医治。
抗凝药物首要包含传统抗凝药(肝素类、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式直接口服抗凝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现在临床中常用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新式直接口服抗凝药,研讨标明三者效果及安全性适当。
低分子肝素不只生物利费用高、半衰期长、皮下注射吸收好,并且还具有高抗Ⅹa/抗Ⅱ比值(1.5~4)∶1,能够有用下降出血危险。
但因为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腹水和水肿,从而临床无法精确核算低分子肝素用量,需求个性化医治,并且患者在进行长时间医治的状况下,依从性较维生素K拮抗剂差。
维生素K拮抗剂为口服用药,患者依从性较好,合适长时间抗凝医治。用药时,需求经过监测世界规范化比值来调整药物剂量,一般需将比值控制在2~3。此外,为了解药物抗凝效果,可将凝血酶生成实验或血栓弹力求作为目标。
新式直接口服抗凝药尽管具有快速起效、运用剂量固定、无需惯例监测等长处,但简单呈现药物浓度积蓄,致使出血危险添加的缺陷,因此需求慎重运用于Child-Pugh B/C级的晚期肝硬化患者。
关于肠系膜静脉血栓构成或既往有肠缺血、肠坏死,以及等候肝移植、存在遗传性血栓构成倾向的患者,可考虑实施长时间抗凝医治。
若患者关于抗凝医治无应答或部分/彻底再通的状况较差,亦可依据患者的详细状况延伸抗凝医治时间,但详细延伸时间尚无清晰定论。
总而言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发病状况与医治计划均应依照个性化处理,在实施抗凝医治的全过程中要时间调查患者的状况。
假如产生消化道出血,要尽快行内镜查看和医治;假如产生大出血,要及时运用拮抗剂,并进行代替医治(如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输注等)。
此外,抗凝医治成功后,临床医师需定时监测患者门静脉的晓畅性,以评价血栓是否复发。
参考文献[1]蒙增萍,翟丽琼,李燚,等.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凝血4项,D-二聚体的联系[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7(1):66-71.[2]王冰琼,何志颖,吴晓宁,等.《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实践攻略:肝硬化患者凝血功用障碍的办理》摘译[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2):2790-2792.[3]李晓珂,杨新乐,王彤,等.肝硬化兼并门静脉血栓医治发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4.[4]张国,王文娟.《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办理专家一致》解读[J].我国临床新医学,2021,14(8):740-744.[5]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学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办理专家一致(2020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20,40(11):721-730.
上一篇:房颤抗凝医治有考究瓣膜性与非瓣膜
下一篇:我国房颤日:房颤发病呈现低龄化趋